提示
“山高水長——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”備受世界矚目。其線上展覽可以沖破疫情的阻礙,體會經典佳作帶來的啟迪與思考。本報對重點展品的系列解讀也相應地受到關注。專家、學者、書畫家從不同角度對作品詳細闡釋,為讀者帶來豐富的藝術營養。
本期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女書委秘書長、書法家李琳,沈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、書法家、博士郭德軍,為廣大讀者解讀鮮于樞作品《王安石雜詩卷》。
鮮于樞是與趙孟頫比肩的元代大書法家,《王安石雜詩卷》是其重要作品之一。鮮于樞(1246年—1302年),字伯幾,一作伯機,號困學山民,又號虎林隱吏、直寄老人等。生于汴梁(今河南開封),曾宦居揚州,至元十四年(1277年)于揚州出為江南諸道行臺御史掾。次年,在揚州與趙孟頫相識,遂成莫逆之交,友善終生。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后任浙東都省史掾,宦居杭州。至元二十四年(1287年)夏,遭貶,隱居西湖。大德六年(1302年)任太常寺典簿,終年57歲。有《困學齋詩集》《困學齋雜鈔》《困學齋雜錄》等傳世。
筆筆有古法
中國書法家協會女書委秘書長、書法家李琳談道,鮮于樞《王安石雜詩卷》是其存世40余幅墨跡中之精品,現藏遼寧省博物館,為草書紙本,縱50厘米,橫1025厘米,全卷600余字,堪為宏幅巨制。內容為書王安石雜詩四首《題燕侍郎山水畫》《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》《示元度》《奉酬約之見招》。末識:“右荊公雜詩。至元辛卯二月八日過君錫真味堂,出紙命書,遂為盡(書)此。君錫書法得前人之正,又所收秘笈在諸家法帖上,亦須拙筆,亦愛忘其丑之意耶。鮮于樞記。”署“君錫”上款,君錫即南宋淳祐年間狀元方逢辰之字。卷中鈐明吳午峰等人的印章以及官印、清朝內府鑒藏印等。卷首下部殘缺12字。卷后有明邢侗題跋。
《王安石雜詩卷》細節
《王安石雜詩卷》書于至元辛卯(公元1291年),時鮮于樞45歲,正值書藝旺盛時期。全卷氣勢恢宏,骨力勁健,圓潤流暢,瀟灑自然,一氣呵成,表現了其深厚的書學功底。此卷字跡活潑,線條有力,極有可能是使用彈性十足的狼毫筆書寫。因其善回腕,故圓勁流麗,用筆多取唐法,也深汲晉王之妙。細觀此卷,鋒斂墨聚,筆法縱肆,每一筆畫起收、頓挫、使轉、提按均從容不迫,行筆勁利,挺拔有力,與王羲之《十七帖》多有契合之處,深得“二王”草書之神。草書中間偶雜行書,變化中有規整,迅疾中有停頓,韻律有致,縱斂有度。此卷章法黑白錯落,行距均勻,自然暢達。字與字之間起承轉合偶以“牽絲”相屬,更多是以內在筆勢上下自然呼應。通觀全卷,點畫遒勁爽健,結字嚴謹恣肆,揮灑自然,意氣豪健。趙孟頫曾云:“余與伯機同學草書,伯機過余遠甚,極力追之而不能及,伯機已矣!世乃稱仆能書,所謂無佛出稱尊爾。”表現出他對鮮于樞之推崇。
鮮于樞在《論草書帖》中說:“張長史、懷素、高閑皆名善草書。長史顛逸,時出法度之外;懷素守法,特多古意;高閑用筆粗,十得六七耳;至山谷乃大壞,不可復理。”從中可知其揚懷素,抑張、高、黃之意,體現其草書遵循傳統、力求古意的藝術觀。趙孟頫稱譽其:“筆筆有古法,足為至寶。”
《鮮于府君墓志銘》記載,鮮于家族累世為讀書之家,鮮于樞幼時從祖母墨跡中得到沾溉,后又向當時書家張天賜請教。元人劉致述其學書經歷:“鮮于困學之書,初學奧敦周卿竹軒,后學姚魯公雪齋,為湖南憲司經歷,見李北海《岳麓寺碑》乃有所得。至江浙與承旨趙公子昂游處,其書乃大進,以之名世,行草第一。之后又直逼唐宋,上溯魏晉。”《石渠寶笈》《大觀錄》著錄了鮮于樞臨摹王羲之《十七帖》、王獻之《群鵝帖》、顏真卿《鹿脯帖》和懷素《自敘帖》等多種墨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