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切幸福都并非沒有煩惱,而一切逆境也絕非沒有希望。”身處逆境時,不少人都喜歡拿這句話來鼓勵自己。
在許多年以前的唐代,也有這么一個人,最初的生活只能用一個“慘”字形容:40歲時還在東奔西走討生活,50歲時事業看不到任何起色。
制圖:倪雯冰
但他一直都沒放棄希望,最后成為唐代最耀眼的邊塞詩人之一,也實現了許多古代讀書人“封侯”的理想。這個人,就是高適。
從客居長安到北游燕趙
高適出身于官宦世家,不過父親過世比較早,家道中落后,原生家庭不可能再給他帶來多少助力。他只能好好學習,憑借才華實現建功立業的理想。
20歲時,已頗有詩名的他跑到長安尋求做官的機會,但又“恥預常科”,沒有走科舉考試這條路,希望通過別人的舉薦得到一官半職。
年輕時的高適看待生活很理想化,總覺得只要有真才實學,一展抱負那是遲早的事。他在《別韋參軍》里寫過:“二十解書劍,西游長安城。舉頭望君門,屈指取公卿。”
制圖:倪雯冰
但出人頭地談何容易。彼時的長安城,是個人才扎堆的地方,高適游蕩了一段時間后,沒有得到嶄露頭角的機會,便回到宋城,過上了躬耕自取的生活,這種半隱居的狀態,他保持了好幾年的時間。
將近而立之年,高適覺得不能再這么蹉跎下去了,于是丟掉鋤頭,開始了游歷生涯。這在當時并不罕見,許多唐代有名的詩人都有過類似經歷。
只不過,高適的旅途并非只是游山玩水,而是更有目的性:北游燕趙。也是在邊塞,他看到了歌舞升平之外的另一個世界。